“一來方便照顧老人娃仔,二來工資也還可以。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何必舍近而求遠?”在柳城縣雞公山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座椅廠工人溫享亮一邊完成五菱車座包加工的工序,一邊說出了自己的心聲。
溫享亮說,他是從柳城縣沙埔鎮古仁村泥寨屯搬遷到雞公山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因為家里人多地少,還有病人要照顧,為了改善生活條件,他之前在浙江從事服裝加工行業近7年。座椅廠建起來后,他就到廠里務工了。不僅能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還能解決自己的就業增收問題,覺得很贊。
柳城縣雞公山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規劃占地28.52畝,總建筑面積15400平方米,共有搬遷戶144戶573人,入住率100%,是柳城縣最大的易地搬遷安置點。安置點全部搬遷戶實現了摘帽脫貧,但還存在50-60歲人員和照顧家庭的婦女就業難,就近就業需求短期時間得不到滿足等問題。
為了讓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柳城縣今年4月開始籌備,因地制宜引入柳城縣雞公山安置點座椅廠。座椅廠總共投入60多萬元,建設了三個扶貧車間,擁有50臺座椅縫紉機,主要負責生產五菱車的座位座包。工廠優先吸納易地搬遷群眾,同時招聘農村進城務工人員、殘疾登記失業人員、退役軍人等各類求職者。
結合安置點的區域優勢和搬遷戶年齡大、技能低、工作時間不穩定的特點,柳城縣雞公山安置點座椅廠的負責人韋長勤說,他還組織有意向到廠務工的群眾到柳州河西工業園區開展了6期培訓,讓群眾能掌握生產的基本技能,更好的適應崗位需求。
經過三個多月的運轉,目前座椅廠共有員工32名,包括了脫貧戶、殘疾人等。加工生產的座包也從原先的20套增加到100多套,人均工資近3000元,有效實現了搬遷群眾在安置點“安居樂業”的目標。
發布評論:
熱門內容: